210-220(2/58)
较听劝的,尤其是九格格对弘晖是有救命之恩的。李氏呢,也不执拗,毕竟九格格声名在外嘛。但年氏就属于那种……大约因着她是重生的,两辈子的印象观念更加深刻?所以她是比较信奉这种饿一饿的治疗法子的。
小孩子生病,她就不给吃的,四福晋都很无奈,进宫请安的时候略和乌雅秀贞抱怨了几句,虽说年氏的孩子和她无关吧,但毕竟是条性命,无论哪个生的,总得叫她一声嫡额娘对不对?
可那拉氏全说了,年氏也没放在心上的。
乌雅秀贞就干脆让身边的嬷嬷去传了话,说年氏若是不会养,那就将孩子给会养的养着,如此敲打了,年氏才总算是给了孩子一口饭。
乌雅秀贞总担心她阴奉阳违,就特意询问了胤禛。
她叹口气:“说年氏固执吧……”那她乌雅秀贞也是活了两辈子的人,甚至比年氏还活的长久呢,她乌雅秀贞怎么就不固守己见呢?或者,是出于对亲闺女信任的滤镜?
她没说下去,胤禛笑道:“额娘且放心,现下小阿哥这一场病,她也认识到自己之前的不对了,日后再不会出现这种事儿。”
乌雅秀贞点点头:“但愿她真能做到,行了,既然要去庄子上,那我回头和你汗阿玛商量一下,顺便,将弘晖他们也带上,总不能这么大岁数了,不事稼穑。”
若是寻常勋贵子弟,不懂这庄稼事儿也就算了,反□□里这钱财这地位,足够让他安稳一生。但弘晖……是胤禛嫡长子,又素来懂事儿听话乖巧,若是不出意外,日后胤禛这位子必然是给他的。
若是一个帝王不懂庄稼事儿,那可就是百姓的灾难了。
胤禛忙点头,这才起身告辞了。
乌雅秀贞让人去请了康熙,说了胤禛这水稻的事儿:“儿子如此能耐,我若是不亲眼看看,难免遗憾,再者,如此盛事,皇上就不打算好好宣扬庆祝一番吗?”
康熙自然也有炫耀的心思,胤禛是皇家子,是姓爱新觉罗的,一是让满洲八旗看看,朕的儿子,如此能干。二来呢,也告知天下,我爱新觉罗家的皇子,能做出这种千秋万代的功绩,谁还能再说我满人入关,是蛮子入关?是我爱新觉罗家坐天下,是蛮夷统治?
总之,就是一种很兴奋的心思。既有老父亲为儿子骄傲的得意,又有做皇帝的,为自己这统治下出了这样的政绩而振奋。
所以乌雅秀贞这话,简直就说到了康熙心坎里。
乌雅秀贞又提议道:“不如趁此机会,广发帖子,请了各地的德高望重之辈前来观赏这新型水稻,一来是如此政绩,需得天下百姓皆知,也好让他们感念朝廷恩情。二来呢,若是能早些普及,百姓们自己就能种植,也免了朝廷宣扬费事儿。”
朝廷若是要推行什么粮种,都是不太好推行的,一来是百姓不信任,就比如说,推广红薯。百姓们习惯了种植小麦,你拿出红薯说,这东西能亩产八百斤,是一种很好的粮食,没人见过,没人吃过,没人会种植,那谁会相信你的话?
这东西拿回去万一种不成呢?
种地的人,都是有一种比较固执的观念的。因为种地这种事儿,并不是说我将种子撒在地里,一天三遍浇水施肥就完事儿了。
水稻什么时候浇水好,什么时候不能浇水,施肥是选择早上还是晚上,是选择干粪还是水肥,这都是积年累月的经验。
哦,你说着红薯产量高,那这东西一天浇水几次?早上还是晚上?中午浇水会不会将苗子给泡死了?施肥的话又该如何选择?
这都是事儿,没个三五年,是实验不出来的。
所以,朝廷的推广,总会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