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0章 红土冲突(5/6)
缓缓地摘下墨镜,露出那被阳光晒出的黑眼圈,
这是他长时间奔波和操劳的证明。
“我在渝城就听说了,
新 38 师在仁安羌救了七千英军。”
史迪威将军突然改用中文说道,
他的腔调怪得像夹生饭,
“现在轮到我们救你们了。”
古之月静静地看着将军身后的 M3 半履带车,
车斗里的罐头堆得像座小山一样高。
雨水顺着罐头盒流淌而下,
在泥地上冲出一道道蜿蜒的小沟。
他不禁想起三天前郑三炮发疟疾时,
老周只能用煮烂的树皮当药引子,
心中一阵酸楚。
就在这时,
孙二狗的河南话从警戒哨传来:
“连长,英国佬送来了热可可,
还说……还说对不起。”
他的钢盔下,
一张被雨林蚂蟥叮得满是红疙瘩的脸,
此刻正困惑地皱着,
"鳖孙们咋突然变客气了?"
古之月一言不发,
他的目光穿越雨幕,
直直地望向东方的天际。
缅甸的方向,
那片被黑暗笼罩的土地,
仿佛隐藏着无尽的秘密和未知。
然而,古之月心中清楚,
当史迪威将军的吉普车轰隆隆地驶过因帕尔的红土路时,
一切都将被改变。
那些在雨林里艰难咀嚼过的野芭蕉、
在江湾里被泡得烂糟糟的绑腿、
在篝火旁默默流淌过的泪水,
都将在这场倾盆大雨中,
被洗净、被冲刷,最终化为反攻的号角,
响彻这片被战火蹂躏的土地。
就在这时,炊事班的炊烟在雨中袅袅升起。
那一缕缕轻烟,宛如希望的信号,
在雨幕中若隐若现。
突然,徐天亮用他那带有金陵口音的嗓音唱起了《松花江上》。
起初,弟兄们只是轻声跟着哼唱,
声音有些杂乱。
但渐渐地,
东北话、河南话、四川话、苏北话等各种方言交织在一起,
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。
这股力量比军号更加响亮,
更加震撼人心。
“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,
那里有森林煤矿,
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……”
歌声在雨中回荡,
仿佛穿越了时空,
将人们带回到遥远的故乡。
英国哨兵站在铁丝网外,
被这激昂的歌声吸引,
不禁驻足倾听。
他们看见这些中国士兵,
有的缠着渗血的绷带,
有的穿着露趾的草鞋,
却把胸膛挺得比因帕尔的棕榈树还直。
雨还在下,但古之月知道,
从史迪威将军摘下墨镜的那一刻起,
这支在异国土地上浴血的军队,
终于等来了属于他们的晴天。
史迪威的牛仔帽檐滴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