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70-276(2/32)
李吉甫沉吟良久,才道,“以本心而言,我也赞成诸位的说法,但你们可曾想过,这样一来,就要重开天地,再不是李唐天下了。”
若是按照李夷简的意思,那就不该保留大唐这个国号,而是像武则天那样行事。
但雁来和天兵似乎都对“大唐”这个名号颇为眷恋,要不然,也不必费这么多功夫。既然想保留国号,那么李夷简所说的彻底划清界限,就根本不存在。
那由储君而即位,显然更合适。
别人还好,李夷简听到这里,不由陷入沉默。
他刚才赞同另一条路,是出于公心,但是他虽然姓李,但也不能代替所有李氏族人,放弃皇室宗亲的身份。
另外两人见状,便先改了口道,“安邑公所言有理,之前几次典礼都是经由令君首肯,想来她心中早有计较。如此,我等自然也不好擅作主张。”
“是极,不如具本上奏,由令君择选。”
“正该如此。”
但具本上奏,让雁来自己选,当然也是有策略的。
要是直接将两条路线摆出来让她挑选,那跟直接去问她本人的意见有什么区别?
政治是不能这么直白的。
就算所有人心里都有了倾向,但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。
所以政事堂先送上了请求给她加九锡的奏折,然后不出预料,被原模原样退了回来。
她甚至连一个字的批注都没有做,可见是很不满意了。
众人不由得赞叹李吉甫揣摩圣心的本事。
李吉甫却只是淡然微笑,他确实在这上面花了不少心思,而且也自觉看得比较清楚。
其实还有一点他没说,李吉甫认为,雁来应该会选这条路,也不单是因为“大唐”这个名号,而是她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,做前人未曾做到的事。
谋朝篡位毕竟是谋朝篡位,即便天下人都认同她这个天兵之主能成为万民之主,也只是针对她本人的。
在法统承继上,终究是名不正言不顺。
就像天后去世之后,武周王朝也烟消云散。
可是以女子之身成为储君,再承继大统,就不一样了。
世上本来只有皇太子、皇太弟、皇太叔,若是有了皇太妹,以后就能再有皇太女、皇太姑。
她要为这天下——开风气之先。
……
按理说,第一份奏折被退回,就该送上第二份了。
但直到此刻众人才发现,他们之前卡在了雁来的身份问题上,只顾争论路线,根本没往下商量,所以也根本没有想好,加九锡之外,的另一条路该怎么走。
直接提出册立她为储君,显然也是不合适的。
这种事还是要缓着来,先做好各种铺垫,直到朝野都认为她众望所归的那一天,再水到渠成。
好在礼部的人显然早就有了全盘的想法,这会儿便也坦然道来,“虽然不能加九锡,但是加殊勋、加尊号却没问题。”
众人一听,不由无语。
说了半天,其实也没什么新意,这不就是加九锡的下一步吗?
不过礼部的人认为这是严谨,看似只是跳过了其中一步,可是意义却截然不同。而这,正是礼部的职责所在。
吐槽归吐槽,这个提议倒也没人反对,于是又进入下一步,加什么样的殊勋和尊号。
这一点,礼部也是早有准备。
——天下兵马大元帅。
以雁来的军功,以及她手中的天兵,完全能够